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盟员风采

松辽大地上的文物保护专家 (隽成军)




——记四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隽成军





 隽 2_副本.jpg


隽成军,男,满族,1965年6月出生,吉林省通化县人。1989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任四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研究馆员,中国考古学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工业遗产委员会委员、亚洲铸造史学会会员、吉林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文物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吉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黑河学院兼职教授。多年来,他以历史责任为使命,发扬敬业奉献精神;以田野调查为突破,创新文物工作局面;以弘扬利用为目标,共享文化遗产成果,为四平的文物保护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以历史责任为使命,发扬敬业奉献精神。

隽成军热爱考古事业,他的身上总是透着一种文化气质,一种难能可贵的执着与坚定。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他总是保持着一个文物工作者的精神与本色,为四平的文物保护工作守摊子、过日子、谋发展、拓新篇。为延续四平的历史文脉,隽成军和他的同事们已经跑遍了四平的所有县市区,用双脚丈量了伊通河、东辽河、西辽河、昭苏太河、新开河、叶赫河的两岸;松辽大地留下了他们考古调查的身影。隽成军说,四平的过去是一个不完整的碎片,我们就是想通过努力,把这个碎片补缀完善,形成一个完整的文明的记忆。外出下乡田野调查没有车辆,隽成军就把自家车开来公用,长达两年之久。一次调查中正值十一月末,天上下着大雪,地上湿滑一片,但为了赶在冬季到来之前完成工作任务,他们硬是顶风冒雪,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进在调查线路上,到后来头上形成一个雪壳,脚与鞋子冻在了一起。野外作业,经常以面包和矿泉水充饥。夏季野外调查中,隽成军紫外线过敏,脸部皮肤大面积被阳光灼伤,而且还有严重的腰椎间盘脱出症,但他从没因病影响过一次工作。多少次田野考察归来,弄的灰头垢面,被小区保安挡在门外。在他的带动下,单位人人不甘落后,造就了一支短小精干、业务精、素质高的优秀考古队伍。

二、以田野调查为突破,创新文物工作局面。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隽成军精心组织,采取以市带县的普查方法,以文物普查与专题调查相结合,坚持“三不漏”,即“不漏村镇、不漏线索、不漏种类”,总结出了 “靠历史记载找遗址,靠历史事件找遗址,靠历史地理找遗址”的三靠诀,极大地提高了普查效率和准确度。他立足四平实际,在培育典型上下功夫。他带领同事们主动与地方各乡镇政府协调沟通,阐释保护历史文物的重大意义。他先后承担柳条边吉林边墙调查和中东铁路支线四平段文化遗产调查两项国家项目,同时还主持和参加了吉林省老边岗土长城遗址沿线考古调查和叶赫河流域考古调查等项目。在吉林省长城资源调查工作中,他们按国家标准采集了吉林省境内的柳条边吉林边墙的相关信息,先后调查了4个边门、23个边台,边墙近300公里,跨四平、长春和吉林三个地区。中东铁路支线四平段调查工作发现俄日建筑遗存228处,其中最重要的是发现中东铁路四平机车修理库、公主岭市俄式建筑群及满铁附属地建筑群,其成果得到国家文物局、吉林省政协等相关领导的重视和关切。2007年发现双辽后太平遗址群,填补吉林省西部东辽河流域田野考古的空白,刷新了东北地区青铜时代文化格局的划分; 2009年青铜时代早期文化遗存伊通景台镇五台子山城的发现,把吉林省土著人修建的古城历史向前推进数百年; 2010年梨树县刘家馆子镇早期青铜遗址风水山遗址抢救性发掘,为东辽河左岸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的认知填补空白;2011年梨树县城塄子古城调查确认其为四平地区首个具有唐代渤海文化性质的重要文化遗存;确认铁东区石岭子城子山山城为吉林省唯一一座金元时期山城;2007年至2010年叶赫满族镇全镇普查发现246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242处为“三普”调查新发现,居全省乡镇之首。2011年6月,后太平遗址群、五台子山城、中东铁路南满支线四平机车修理库入选吉林省“三普”十大新发现。到2013年年底,全市不可移动文物由731处增加至134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51处,市级155处,县级255处。

在发展文物事业的同时,隽成军先后参加考古发掘报告《后太平—东辽河右岸以青铜时代为主的文化遗存调查与试掘》、《吉林省四平市二龙湖古城址发掘报告》等书撰写工作,主编《中东铁路支线四平段调查与研究》、《叶赫河流域先秦遗存考古调查与研究》、《远古的印记—四平市近二十年考古发现成果》等书,将四平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成果予以全面介绍。他还在《考古》、《边疆考古研究》、《北方文物》、《草原文物》、《东北史地》、《满族研究》等刊物和《中国文物报》、《吉林日报》、《四平日报》等报刊上发表理论研究和文物普及文章近百篇,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弘扬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以弘扬利用为目标,共享文化遗产成果。

隽成军注重将文物调查与提高文保意识相结合,工作人员走到哪里,就把文物保护的理念带到哪里,并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介及时报道文物保护工作新进展、新发现,让群众能及时了解工作动态。为了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人民群众,他积极与地方乡镇政府协调关系,筹措资金,并成功将叶赫满族镇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叶赫部城址的东城内城退耕还草,迁出了现代坟地,西城外城退耕还林,还在东城、西城和商间府城设立了文物保护标志牌和界桩。为保护市区内四洮铁路局附属建筑群,他和同事们不但在社会上积极呼吁,而且反复向开发商说明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意义,该建筑群最后予以幸存,今天已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们与地方电视台联合,录制了“盛世藏缘”电视系列节目,先后播出十几期,扩大了文物工作的社会影响;2011年成功举办 “中国文化遗产日吉林省主场城市·四平市系列活动”,组织创作《老牛头献宝》、《慈禧还乡》等文艺节目;制作《唤醒沉睡的文明—后太平遗址群考古发现图片展》、《远古的印记——四平市三普成果展》等展览并印刷了系列宣传图册,先后在市内大专院校、中小学校及文化广场等地方展出;他在四平率先组织成立了四平市户外志愿者文物保护队伍,成为地方文物保护工作的“第三只眼”,延伸了文物保护工作网络和触角,同时也丰富了户外活动的文化内涵,提升了户外运动的文化层次。

隽成军同志因其出色的工作业绩、优秀的学术成果、以及爱岗敬业、勤奋努力的为人,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同志们的一致好评。先后被中共四平市委、四平市人民政府授予“四平市劳动模范”、“四平市特等劳动模范”、“四平市管优秀专家”、“四平市十佳社科学者”等荣誉称号;并获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发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突出贡献个人奖”等奖项。其所领导的单位集体也成为吉林省文物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先后被吉林省文化厅授予“吉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和“吉林省长城资源调查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还受到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文物局联合表彰,荣获“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上一篇: 没有了
网站导航 |